供應鏈管理是三流集成
換個角度,從貫穿供應鏈的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來談談供應鏈管理。
我們知道,長春供應鏈管理是對從供應商到客戶之間的商業流程的集成管理,以給客戶更具價值的產品、服務和信息。最簡單的供應鏈是一層關系:一個客戶和一個供應商;復雜的供應鏈則可能有多重客戶、供應商關系(從而有子供應商、直接客戶、最終客戶的說法),形成供應網。
拿蘋果計算機公司流行的iPad為例。就生產環節講,三星電子給蘋果公司供應芯片,是蘋果公司的直接供應商;我曾就職的公司給三星電子提供設備,是三星電子的直接供應商、蘋果公司的子供應商,而蘋果公司則是最終客戶。就銷售環節講,蘋果公司是供應商,供貨給配貨中心/批發商;配貨中心/批發商進一步供貨給零售商;然后產品到了消費者(最終客戶)的手上。
在上面的供應鏈中,產品是從供應商的供應商流向客戶的客戶,資金按照相反方向流動,而信息則雙向流動。供應鏈管理實際上是對產品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綜合管理。
顧名思義,產品流是產品的物理流動,涉及采購、生產、倉儲、運輸等。其管理重點是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采購、制造、運輸和銷售產品。例如對零售業巨頭沃爾瑪而言,在哪里選擇供應商、在哪里設置一級配貨中心、二級配貨中心、在哪里開店,都得考慮生產、倉儲、運輸、銷售的綜合 成本是否最低。供應鏈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產品流。
從概念上講,物流是產品流的重要部分,但又不是產品流的全部。物流說到底是把產品從A地搬到B地(或許有點過于簡化),本身并不對產品增值。例如一臺電腦,不管是在北美還是大陸,它總是一臺電腦,不會因為從北美搬到大陸就增加功能或性能更優。增加庫存時間、庫存地點也是。這也是為什么豐田生產系統力求零庫存、把二次搬運減到最低等。而產品流還包括增值的生產過程,例如在生產企業內,設備布局、工藝流程等都屬產品流的范疇。
反過來講,產品流也不是物流的全部。物流不但包括產品的流動、存儲,也包括與之而來的信息流等。這兩個概念用英語來表達就很清楚:產品流是Material Flow或Product Flow,直譯過來,就是物料或產品的流;而物流對應的英語是Logistics,傳統上被譯作“后勤”,“物流”一詞據說是直接來自日語。產品流和物流在字面上容易混淆,但產品流與后勤則很清楚地不是一回事,你就知道這產品流和物流不能等同使用。
說完產品流,再說信息流。信息流與產品流、資金流結伴而行,可以說是供應鏈的神經系統,支配產品流和資金流的運作。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要寄一個包裹,填寫的表格就是為溝通信息。包裹的流動形成產品流,表格的流動則形成信息流。表格支配著包裹的流動。對一個多重、復雜的供應鏈,信息的有效流動非常重要,也往往比產品流更難管理。例如你問有經驗的進出口人員,他們八成會說,單據比產品更難對付(單據構成信息流)。如果出問題,八成便是單據出了問題,要么是單據丟失,要么是與實際貨量不符,要么是地址有問題,要么是格式不符合入關要求。比如你寄的包裹丟了,其實包裹本身真正丟掉的概率很低;丟掉的是單據,或者單據與包裹分離,是個信息流問題。在質量管理中,大多質量問題不是單純的制造問題,而是信息問題。貨量不準、貨號出錯、包裝不妥、標簽出錯、質量檢驗證書沒附上等,都是信息問題而不是實物問題。而需求預測信息沿供應鏈傳遞時出現的失真,歷來都是供應鏈管理的老大難,會在后文詳述。
對于長春供應鏈管理來說,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在跟信息流打交道,特別是職位越高,工作對象越是信息流。信息流來自信息的流動,而信息則來自于數據。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并從中提 煉出合適的信息,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用羅技科技(Logitech)前供應鏈副總裁 xxx的話來說,就是作為高級管理者,他最關注的是數據。是的,身處供應鏈管理金字塔的塔頂,數據、信息才是對供應鏈的綜合掌控。沒有合適的數據和信息,就談不上供應鏈管理。這也是為什么供應鏈的改進經常是和信息系統的實施、改進分不開。比如從2005年開始,英特爾開始公司范圍內的供應鏈轉型,以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同時降低庫存和成本。與之結伴而行的公司的IT部門 。識別問題、分析問題、做出決策,都離不開IT系統的支持。供應鏈再造,往往是對IT系統的再造。
上一篇:軟件開發中常見知識總結
下一篇:大數據下供應鏈金融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