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聞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公司新聞

智慧財務的現在將來時

瀏覽:   發布時間:2018-11-21  [我要打印]

   通常,現代經典的管理理論創新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和試錯,才能逐漸大行其道。作為相對異類的流程再造理論,可謂是創出管理理論快速應用的最短時間新紀錄,從提出到推廣再到遭遇第一輪普遍性的實踐失敗,整個全過程也不過是10年左右的時間。


  199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教授院邁克爾·漢默首先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題為“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but obliterate"的文章,建議美國企業界重新審視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經營過程,只有對目前的工作流程進行一次重新設計,才能拯救企業并使之煥發生機。1993年哈默又與CSC管理顧問公司的董事長詹姆斯·錢皮提出了業務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概念,即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徹底性的再設計。從而使企業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獲得進一步的改善。漢默對此強調:“企業流程就是從根本上考慮和徹底地設計企業的流程,使其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關鍵指標上取得顯著的提高”。


  由于直指很多有著較長經營歷史的老牌企業的種種痛點,業務流程再造計劃迅速成為一場波及歐美并擴散至全球的全面性企業革新運動。20紀世90年代中后期,在全球掀起了企業再造的熱潮。然而,據統計,多達70%的業務流程再造項目時隔5年后便歸于失敗。


  為什么一項被大家廣泛接受的管理理論,在大規模應用時竟然遭遇普遍性的失敗?從目前獲得的信息來看,“外部環境的變化、組織內部的變化,以及管理角色的變化”這三個決定大規模變革計劃的關鍵變量,未能形成相同速率的變革推動力,進而無法達成足夠的協同效應,來推動企業翻過新舊流程交界地帶的艱難拐點。


  那么,處于現在進行時“喚醒時刻”的智慧財務,同樣也是用“Smart”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因變量來求整個運營體系的最優解,是否也面臨相應的挑戰呢?


  長春財務軟件,智慧財務的環境變量


  以電子交易憑證為標志的模式催化


  “風起于青萍之末”。多少年后的某一天,當我們回顧中國企業轉型智慧財務的起點之時,很可能不得不有些意外地發現,一切始于原本被很多脫離了基本業務層面的CFO們看不上眼的電子發票。


  就在數日前,國內多家都市報報道了餐飲行業電子發票應用帶來的一些顧客困擾。請注意,這類報道目前基本都集中在閱讀量早已江河日下的都市報領域,而不是主流的互聯網媒體,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這個問題所困擾的并不是主流的消費人群,即18-55歲之間的社會價值中樞所在。引發這些事件的是,自2016年7月1日起,申請增值稅電子發票的餐飲企業將不再提供紙質發票,監管機構也一再聲明,電子發票與紙質發票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必勝客中國等連鎖餐飲企業迅速成為先行者的一員,其店員對此的統一口徑是,“從7月1日起,全國必勝客都不再開具紙質發票,我們提供發票提取碼,顧客上網自己打印發票。”


  正如所有曾遭遇冷遇的創新應用一樣,少量對電子發票不習慣接受的顧客終將無法阻止這場波瀾壯闊的企業財務作業革命。對,沒錯,由電子發票快速推廣所引起的,將是一場從財務體系底層作業模式的顛覆所引起的對其整個上層建筑的全面重建。


  作為合規性要求嚴格的作業體系,財務功能展開的第一塊基石絕對是《會計法》。《會計法》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以來,先后經歷過1993年和1999年的兩次“大修”,如今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全面向社會各個角落強力滲透的趨勢下,正在面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大修”。而在醞釀中的這場“大修”中一個關鍵性的變化,就是對會計工作最基礎的作業憑證進行全方位的重新厘定。在現行《會計法》中最關鍵的第二章“會計核算”中,從第十三條到第十七條全部是有關會計憑證與會計賬簿的條文,第二十三條也是關于會計賬簿的,所涉及的總篇幅占到一半以上,可見其存在感的基石地位。然而,從紙質發票到電子發票這一看似很簡單的變化,卻對上述所有條款均產生了深不可測的顛覆性影響。


  首先,從原始憑證的取得上,電子發票的廣泛應用直接使其從業務發生端就實現了票據流和信息流的合一,極大地縮短了原本處于遙遠后臺的財務體系的反應時間,原本多層次、多環節的財務作業流,得以第一時間與業務流同步,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再存在所謂事后的會計處理,基礎的會計作業完全能做到在業務前端的實時化。


  其次,在原始憑證的生成時,很難再有所謂的假發票、賬實不符、填寫錯誤等“主動性的錯誤”,而原始的會計賬簿更是可以由此自動生成。《首席財務官》雜志曾在不久前針對這方面的影響進行了深度報道,并藉此給出了一個震撼性的預言——“從作業層面而言,電子發票將全面開啟中國企業的真賬時代”。相應地,這對于嚴重依賴企業財務數據的國民經濟統計領域、金融市場等同樣將帶來一場歷史性的巨大變革。


  第三,在原始憑證的保管上,由電子發票廣泛應用后而衍生的電子賬簿顯然在保管成本、可追溯性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這不僅將極大地促進審計行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同時也對“假賬”這個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誠信終極問題產生巨大的事后監管的威懾力。順便說一句,目前全球各大會計師事務所最緊迫的一項戰略性任務就是研究如何在審計業務中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創新官喬恩·拉斐爾日前撰文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讓一名審計人員輕松完成較大樣本的評審工作。甚至是所有樣本的評估工作只需一名審計人員就可以完成。同時,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把審計文本中所有審計人員需要的條款分離出來。在此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全程可視化遴選服務。審計人員只需輕點鼠標,便可以在滾動的頁面中,看到自動跳轉的、其所需要的關鍵性條款在整個文本中的位置。”


  而隨著谷歌旗下的智能機器人AlphaGo擊敗李世石的經典一役,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替代審計“知識藍領大軍”的可能性已經與日俱增。喬恩·拉斐爾索性爽快地斷言,“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被用來識別、提取、加工各種附在審計確認書上的財務報表與相關文件,并可以在審計人員不參與的情況下,完成審計全過程的管理。”


  與發票對應的,作為會計原始憑證的另一面,銀行的作業憑證也處于大規模電子化的前夜。原本誕生于2009年11月份的電子匯票,由于缺乏足夠的推廣力度,一直以來都發展緩慢。不久前,市場上傳出一份疑似央行支付結算司關于電票發展方向的征求意見稿,其中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財務公司“有序開展票據業務,有效提高電票業務占比”。上述流出的討論稿還列出了央行對電票的具體比例要求:2017年1月1日起,單張出票金額在300萬元以上的商業匯票全部通過電票辦理;2018年1月1日起,單張金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商業匯票全部通過電票辦理;2018年年底,各金融機構辦理的電票承兌業務在本機構辦理的全部商業匯票承兌業務中金額占比達80%以上。


  不過,眼下制約企業和銀行使用電子匯票的,還有不容忽視的安全問題。就在一個月前,江蘇省海門市還發生了一起“開空殼公司詐騙3000萬元,利用電子承兌匯票套現,買60千克黃金洗錢”的大案。當然,就當前國內互聯網的發展現狀,上述安全隱患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全面遏制。


  無論如何,這場由電子交易憑證的廣泛引用所催化的企業財務作業模式的迭代已經勢不可擋,記賬與關賬再也不可能是財務部門深陷“低績效加班困境”的主要理由了。而電子化所形成的大數據資產,天然地成為孕育智慧財務的溫床。

 


版權所有:長春上信科技有限公司  吉ICP備16006330號-1     網站地圖技術支持:深度策劃

精品国产AⅤ一二三四区,久久中文一卡二卡三卡免费,久久99精品福利久久久久久,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
色伦专区97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码在线电影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色色 | 亚洲中文字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伊人久久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