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消費快速增長,宜花正用IT手段解決鮮花市場供應鏈難題
長春供應鏈,三年前,榮超或許從來沒有想到,針對個人的在線訂花市場會有如此多的玩家(詳見鈦媒體此前報道《在線訂花并不新鮮,但「花點時間」主張的悅己型消費有點不一樣》)。
有數據顯示,中國人正越來越接受“生活鮮花”的概念,國內鮮花消費市場的規模正在以每年超過100%的速度增長,總規模已經可以用千億元來計算。而“市場不大”正是此前榮超放棄個人在線訂花業務的主要原因。
榮超如今的身份是宜花科技的創始人兼CEO,他告訴鈦媒體,早在2012年的時候,他就曾嘗試過個人鮮花市場,但是當初的業務并不算太成功。在他看來,對于鮮花市場而言,這是一個非標的產業,因此個人的消費需求是很多元的,從C端用戶入手很難起量,難以形成巨大的消費市場,因此,在進行了兩年的嘗試之后它進行了放棄。
那么如今,宜花科技在做些什么呢?
簡單來說,這是一家從鮮花行業供應鏈入手的鮮花服務商,其整合了花農和花店的需求,并向終端消費者也提供一定的鮮花服務。
對于B端客戶,其開發了軟件系統“宜花·找鮮花”,向終端花店提供鮮花供應服務;對于C端業務,同眾多的在線訂花產品相似,“宜花·訂閱鮮花”的微信公眾號能夠以“一月一花”的形式,向終端消費者提供訂閱花束服務;另外,榮超還表示,其也在開展“宜花·婚禮”相關的鮮花服務,為婚禮和大型活動等提供鮮花布置供應服務。
據宜花科技在鈦媒體我造社區的資料顯示,宜花科技目前在全國九個地區建立了采購集群,簽約近萬名種植者,與線下一萬五千左右的花店建立了合作關系。榮超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2015年七夕情人節期間,宜花累計出貨超過1200萬枝鮮花。
宜花如何實現鮮花供應鏈整合的呢?IT管理系統是其優勢所在。
據宜花科技CEO榮超介紹,其開發的軟件系統會將花店的發出的訂花需求進行匯總,并進行智能化分拆,發出給花農;而花農端,則可以用宜花所開發的專門的APP,類似“滴滴打車”的模式對系統發出的訂單進行搶單。“花店的需求是比較零散的,并且很模糊,而倉庫管理系統對其進行智能化分拆之后可以將需求精確的對接到不同的種植地。”榮超對鈦媒體記者表示。
據介紹,其上述的IT系統共有的4-5個巨型模塊,其中包括種植者、NDC(全國配送中心)、RDC(區域配送中心)以及花店,因此宜花還在物流運輸上進行了管控。其種植地所在原產倉將鮮花進行采后處理、分揀、包裝并發往區域配送中心,全程進行系統監測。
在榮超看來,效率低下是整個生鮮行業的痛點所在,只有通過技術來進行去中間化,才有可能降低和損率,而鮮花更是特殊。榮超告訴鈦媒體,在通過互聯網+鮮花供應鏈的整合方式之后,宜花的鮮花損耗率不到1%,并將此前96個小時鮮花運輸時間縮短到了24小時。
根據一份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鮮花市場似乎確實呈現出一片散沙的狀況。僅北京市就有大大小小的鮮花銷售網點3000多家,其中包括超市連鎖、專營花店和藝術花屋等,在這些花店的背后,專業從事進出口貿易及代理的公司有30多家,供應鏈上商家的數量更是難以計算,消除中間的二、三級經銷商成為越來越多的B2B創業公司在做的事情。
不過,榮超并不愿將宜花單獨的定義為B2B企業,他更愿意稱之為“傳統產業升級”。在此前,花農們采取的仍是自由市場的交易方式,并沒有固定的對接中間的經銷商,而市場中的小販則發揮了公平價格和尋找貨源的角色。在互聯網介入之后,花農的生存狀態得以改善,中間級經銷商也各自去能夠發揮價值的崗位,或被宜花接納、或回去種植、或從事花藝師職業。
榮超認為,互聯網發展到如今的階段需要開始深度改造傳統行業了,宜花的愿景,不是簡單的賣花、賣服務,而是想要“成為品質有保障的鮮花品牌”——像“都樂”那樣,并不種植蔬菜水果但卻因此知名。